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揀單位炒樓和揀期權投機頗類似


未繼續談期權賣方的操作前,我們先重溫一下期權長倉和買樓摸貨的比較:

假定:投資者認為後市上升

買樓=買入認購期權
訂金=期權金
收樓日期=期權到期日
行使價=樓價
地產經紀佣金=股票經紀佣金
律師費=交易徵費
釐印費不適用,期權產品不收取。

炒樓要揀一個合適的單位,其考慮的東西和買入哪一隻期權亦同出一轍。首先,投資者要考慮自己有多少錢去負擔訂金,即買入的期權金價值可以有多少;和賣家商量交收日期,即買入何時到期的期權,一般來說長成交期令摸貨較為容易,期權到期日越遠賺錢的機會也應當較高。


重點想講一講樓價(行使價)。假設投資者有50萬資金,付訂金至少要10%,那麼他可以買50至500萬的單位。投資者買入什麼樓價的單位意味著他想要多少的槓桿(leverage)去增加自己的利潤。假設他買50萬的單位,若物業升10%,即能以55萬賣出,他的利潤為55萬-50萬即5萬,利潤為10%;但若他買500萬單位的話,物業升10%就是550萬,利潤則為550萬-500萬即50萬,利潤足足100%翻了一翻。所以槓桿很簡單就是1除以訂金的成數,即1/10% = 1/0.1 = 10x,所以投資者炒樓,選擇的樓價越高槓桿越大。同一道理,選擇期權也有這種概念。行使價就像樓價,你選的行使價越高,相對你付的期權金會越少,而當市況真的如你所願時,利潤也倍增。

談到行使價,大家或會聽過價內、平價(或等價、貼價)及價外的詞語。以認購期權為例,價外的期權指其行使價比現時恆生指數為高者,相反價內的比現時恆生指數為低,而和現時恆生指數相近的就是平價。舉個例子,現時恆生指數為20888,價外的期權就是行使價為21000或更高的期權,價內的就是行使價為20600或更低的期權,而行使價為20800的期權就是平價的期權了。

若上方的例子仍很難明,想用炒樓的例子比較一下,那又怎樣理解?

首先,要找一個樓市價格的基準才可以比較。其實樓市也可以有類似恆生指數的基準,例如平均成交呎價就是一個好例子。價內的單位可以說是比市價便宜的單位,價外的則比市價更高,而平價的則和市價差不多。理論上,買入一個「價內」的單位獲利的機會也較高,因為理論上只要有買家用市價買入你的單位,便可以有盈利。反之,「價外」的單位獲利的機會相對會較低,因為你付比市價高的價值,不過若樓市真的大升,而假設「價內」及「價外」的單位都有相同的升幅,在付同一筆訂金之下,「價外」單位利潤百分比就會較高。

從上例中,又可多介紹一些期權的專用詞語,就是內在值及時間值。物業炒家買入一個比市價低的「價內」單位,價格與平均成交呎價就像期權金的內在值。例如現在平均成交呎價4000元,1000呎的單位值400萬,但現在投資者可以380萬買入同一呎數的單位,省了20萬,那就是內在值。再以以上的期權做例子,行使價為20600點的價內期權就會有20888-20600即288點的內在值。

有讀者或會問:物業例子中20萬的內在值其實並不真實呢,因為買家未必一定可以以400萬順利轉售吧?

全對。從這個比較讀者或會發現到投機於期權比炒樓更公平更容易更有吸引力。恆生指數是有計算方法的,每一個交易日都會發放,而且是鎖定某數十隻成份股作計算。但樓市沒有這些基準指標,個別單位的樓價可以相差很遠,其一致性及偏差可以很大,所以內在值的計算,不像價內期權的內在值那麼實在。而且炒樓又牽涉到流通率問題。

故此,若一定要從期權及物業兩種工具投資選擇,筆者會毫不猶疑選期權。

上面提到過有一個詞語叫時間值。炒樓真的沒有這種概念,但筆者會試一試繼續用炒樓的概念去為讀者作一介紹。不過,下一次先要談談期權賣方的操作,才可和時間值扯上關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